欢迎访问大渡口药材信息展示平台!
sitmap   |    RSS   |    网站地图
药材信息展示平台

菊目—菊科:艾纳香

艾纳香属

艾纳香属(学名:Blumea)是菊科下的一个属,为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该属共约有80余种,分布于热带、亚热带的亚洲、非洲及大洋洲。我国有30种,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的各省区。

属名Blumea为纪念德国植物学家Karel Lodewijk Blume而创立。

(1)形态特征

一年或多年生草本,亚灌木或藤本,常有香气。茎直立、斜升、平卧或攀援状,粗壮或纤细,圆柱形,基部少有木质,被毛。叶互生,无柄、具柄或沿茎下延成茎翅,边缘有细齿、粗齿、重锯齿,或琴状、羽状分裂,稀全缘。

头状花序小或中等大,少数至极多数,无柄或有柄,腋生和顶生,排列成长圆形或塔状圆锥花序,少有紧缩成球形或穗状圆锥花序,盘状,有多数异形小花,外围的雌花多层,能育,黄色或紫红色,中央的两性花多数或较少数,能育或极少不完全发育,黄色或紫红色。总苞半球形、圆柱形或钟状,总苞片多层,覆瓦状排列,绿色或紫红色,外层极短,线形,或长圆形至卵形,叶质或边缘干膜质,背面被毛,内层狭窄,线形或线状长圆形,具狭或宽的膜质边缘,背面被疏毛或有时无毛。花托平或稍凸起,有时中央多少凹入,无毛或被柔毛,蜂窝状或有泡状突点。盘花两性,少数,顶端5齿裂[2];雌花花冠细管状,檐部2-4齿裂;两性花花冠管状,向上渐扩大,檐部5浅裂或少有6浅裂。花药5,合生,顶端稍尖、钝或截平,基部戟形,有长渐尖或芒状的尾部。花药有尾;花柱分枝狭窄,扁或近丝状,顶端钝或稍尖,通常有乳头状突起。

瘦果小,圆柱形或近纺锤形,有或无棱,无毛或被短柔毛。冠毛1层,脱落或不易脱落,糙毛状,白色、淡红色或黄褐色。

(2)艾纳香

艾纳香(学名:Blumea balsamifera)是菊科艾纳香属的植物。别名“大艾”、“大风艾”(广西)。分布于中国云南、贵州、广西、广东、福建及台湾,东南亚。此植物为提取冰片的原料,故有冰片艾之称。

①植物学史

艾纳香,在中国有着悠久的用药历史。最早记载见于公元652年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中治身体臭令香方之衣香方:“安息香、艾纳香(各一两)……”。此后的诸多中医古籍中,也有相应的记载和评述。公元668年,唐代释道世所著《法苑珠林》华香篇,引证部云:“广志曰,艾纳香出漂国”;而随后的《本草纲目》等典籍也有相应的记载和评述,多仅说明了其用途、疗效和用法,偶有描述其植物学分类特征。在印度、新加坡、泰国、澳大利亚等国的传统医学也有艾纳香入药的记载,用于伤风感冒、风湿性骨痛、关节炎、产后风痛等症的治疗。

1833年,Augustin Pyramus de Candolle(de candolle,DC.)为纪念荷兰植物学家Carl Ludwig von Blume(Blume.)对东印度植物学研究的贡献,将艾纳香植物类群的属名定为BlumeaDC.。

关于艾纳香种质资源,亦有学者进行研究。

②生长习性

艾纳香根系发达,延伸可达115米,喜向阳、地势高燥、易排水的地块;土壤以土层深厚、含沙(砾石)酸性或中性土壤为好,忌重茬连作。

适宜生长的年平均温度为18-21℃,最冷月平均气温8-11℃。轻度干旱胁迫下,缺水对艾纳香影响不显著。中度和重度胁迫下,植物细胞受损,植株生长缓慢,植株虽可生长,但长势不良;重度胁迫下,艾纳香叶片掉落甚至植株死亡。

③产地生境

艾纳香分布于北纬21°30′-25°50′,东经97°30′-121°55′,垂直分布600-1000米。分布于云南、贵州、广西、广东、福建和台湾,印度、巴基斯坦、缅甸、泰国、中南半岛、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也有分布,生于林缘、林下、河床谷地或草地上。

④主要价值

艾纳香全草入药,有祛风除湿等功效,在黎族、苗族、壮族等少数民族地区有着悠久的用药历史,是一种重要的民间药物。同时,艾纳香也是获取冰片、艾片的重要来源之一。

艾纳香,也是一种芳香植物。由艾纳香产生的艾油,具有独特的芳香气味,被广泛应用于香料以及化妆品行业。叶子为制造香料的原料,用蒸馏所得的白色艾粉,复制成艾片,用作芳香开窍药,也用作杀菌、防腐。

45.拟艾纳香属

拟艾纳香属(学名:Blumeopsis),也称拟艾脑属,是菊科下的一个属,为直立草本植物。该属仅有拟艾纳香(Blumeopsis flava)一种,分布于中南半岛及印度。我国产云南、贵州、广西及广东沿海一带。

(1)形态特征

直立草本,通常无毛或有时被疏柔毛。叶互生,有齿刻。头状花序少或较少,通常2-5个在枝顶排成伞房花序,多数伞房花序排列成圆锥花序,各有异型的小花,外围的雌花多层,黄色,中央的两性花少数,黄色或金黄色。总苞近钟形;总苞片数层,覆瓦状排列,外层较宽短,边缘干膜质,卵形,内层狭窄,干膜质,线形或倒披针形,顶端尾尖。花托扁平,无托毛。雌花花冠丝状,檐部扩大,具3-4齿;两性花花冠稍大,细管状,顶端4齿裂,或有时5裂。雄蕊1-3个,稀4个,或中央的小花有时雄蕊5个,花药分离,顶端浑圆或钝,基部无尾。花柱分枝线形,顶端无附器。瘦果稍扁,具2-3棱角,无毛。冠毛多数,白色,等长,易脱落。

(2)拟艾纳香

拟艾纳香(学名:Blumeopsis flava)为菊科拟艾纳香属的植物。生长于海拔850米至1,500米的地区,一般生于低海拔空旷草地上,较耐干旱。产云南西南至东南部、贵州西南部(贞丰)、广西西部(隆林)及广东南部(海南)。中南半岛及印度也有分布。

46.六棱菊属

六棱菊属(学名:Laggera)是菊科下的一个属,为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该属共有约20种,分布于非洲热带及亚洲东南部。中国有3种,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及西南部。

(1)形态特征

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或基部木质。茎直立,被绒毛、短柔毛或无毛。叶互生,无柄,全缘或有不同的齿刻,基部沿茎下延成茎翅。

头状花序多数,异型,盘状,在茎、枝顶端排成圆锥状花序或腋生,外围雌花多层,结实,中央两性花略少,结实,全部花冠黄色或玫瑰色。总苞钟形或近半球形;总苞片多层,覆瓦状排列,坚硬,内层狭窄,干膜质,外层渐短。花托扁平,无托片。雌花花冠丝状,顶端通常4齿裂,或少有3或5齿裂,花柱分枝顶端钝;两性花花冠管状,檐部扩大,具5裂片;花药顶端浑圆或钝,基部2浅裂或箭形,小耳钝或急尖,通常不等长,不成明显的尾状。花柱分枝线状钻形,具乳头状突起。

瘦果圆柱形,有10棱,无毛或被疏柔毛。冠毛1层,刚毛状,分离或基部有极短的联合,白色,易脱落。

(2)六棱菊

六棱菊(学名:Laggera alata),又名六角草,为菊科六棱菊属的植物。分布于中国东部、东南部至西南部,北至安徽、湖北。生于旷野、路旁以及山坡阳处地。分布于非洲东部、亚洲的菲律宾、印度尼西亚、中南半岛、印度、斯里兰卡。

全草(鹿耳翎):辛,温。祛风,除湿,化滞,散瘀,消肿,解毒。用于感冒咳嗽,身痛,泄泻,风湿关节痛,经闭,跌打损伤,疔痈,瘰疬,湿毒瘙痒。根(羊毛草根):辛,凉。调气,补虚,清热,解表。用于虚劳,经闭,感冒。

47.阔苞菊属

阔苞菊属(学名:Pluchea),又名燕茜属,是菊科下的一个属,为直立灌木或亚灌木植物,少数为多年生草本植物。该属共有约50种,分布于美洲、非洲、亚洲和澳大利亚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中国有3种,产台湾和南部及西南部各省区。

属名Pluchea为纪念法国植物学家N. A. Pluche而创立。

(1)形态特征

灌木或亚灌木,稀多年生草本。茎直立,被绒毛或柔毛。叶互生,有锯齿,稀全缘或羽状分裂。头状花序小,在枝顶作伞房花序排列或近单生,有异型小花,盘状,外层雌花多层,白色、黄色或淡紫色,结实,中央的两性花少,不结实。总苞卵形、阔钟形或近半球状;总苞片多层,覆瓦状排列,坚硬或有时近膜质,外层宽,通常阔卵形,内层常狭窄,稍长。花托平,无托毛。雌花花冠丝状,顶端3浅裂或有细齿;两性花花冠管状,檐部稍扩大,顶端5浅裂。花药基部矢状,有渐尖的尾部。两性花花柱丝状,全缘或2浅裂,被微硬毛或乳头状突起。瘦果小,略扁,4-5棱,无毛或被疏柔毛。冠毛毛状,1层,宿存。

(2)阔苞菊

阔苞菊(学名:Pluchea indica),又名燕茜,为菊科阔苞菊属的植物。在岭南地区有习俗于四月初八的佛诞以本树的叶子捣碎制成饼吃,叫作“烟樨饼”或“燕茜饼”,有暖胃祛积之效。

产我国台湾和南部各省沿海一带及其一些岛屿。生于海滨沙地或近潮水的空旷地。在印度、缅甸、中南半岛、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及菲律宾也有分布。

鲜叶与米共磨烂,做成糍粑,称栾樨饼,有暖胃去积效能。

48.花花柴属

花花柴属(学名:Karelinia)是菊科下的一个属,为草本植物。该属仅有花花柴(Karelinia caspica)一种,分布于东亚。

此属有宽厚坚硬的总苞片,显然与阔苞菊属Pluchea 有密切的亲缘关系,但因小花花冠极细长,花药基部无箭形长尾部,雌花花冠有4齿,瘦果无毛,冠毛纤细,雄花冠毛上端稍粗厚等特点,仍以在阔苞菊族内分别设立一属为适宜。

(1)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茎直立,多分枝。叶互生,全缘或基部浅裂,抱茎。头状花序较小,常排列成伞房状聚伞花序,有多数异型的小花,盘状,外缘有多层结果实的雌花,中央有多数不结果实的两性花(亦称雄花)。

总苞长圆形或短圆柱形;总苞片多层,覆瓦状紧密排列,卵圆形至卵圆披针形,宽阔,坚韧,厚质,花托平,边缘收缩,有托毛。雌花花冠极细长,丝状,上端有3-4细齿,较花柱稍短;花柱纤细,分枝狭长,顶端稍尖。两性花花冠狭长管状,上部较宽大,上端有5裂片;花药顶端钝,基部无箭形的尾部;花柱纤细,有短硬毛,分枝短,直立,顶端截形。

冠毛白色,多层,基部多少结合;雌花的冠毛纤细,有疏齿,两性花的冠毛上端较粗厚,有短糙毛。瘦果圆柱形,有4-5棱,无毛。

(2)花花柴

花花柴(学名:Karelinia caspica)为菊科花花柴属的植物。花花柴为喜温植物。在中国新疆4月25日至5月5日返青,5月10日至5月20日分枝,6月20日至7月9日现蕾,7月5日至8月3日开花,7月25日至8月15日结实,8月25日至9月20日种子成熟,9月5日至10月30日枯黄。花花柴再生力强,刈后萌发的植株和枝条比原来的多,草质鲜嫩,枯黄期可以推迟。

分布于中国新疆准噶尔盆地、青海柴达木盆地、甘肃西北部和北部、内蒙古西部;在蒙古、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欧洲东部、伊朗和土耳其等地都有广泛的分布。生于戈壁滩地、沙丘、草甸盐碱地和苇地水田旁,常大片群生,极常见。

花花柴具有极好的耐盐和耐早性,是一种改良盐碱土的有用植物,也是营养价值和产草量都较高的野生饲草。

49.球菊属

球菊属(Epaltes Cass.)是菊科下的一个属。约17种,分布于非洲、美洲、澳大利亚及亚洲东南部。我国有2种,产南部及西南部。

(1)形态特征

直立或铺散草本,无毛或被疏毛。叶互生,全缘,有锯齿或分裂。头状花序小,盘状,单生或排成伞房花序,各有多数异型小花,外围雌花多层,结实,中央两性花多数,不结实,全部花冠带淡紫色。总苞阔钟形、球形或半球形;总苞片多层,覆瓦状排列,内层狭窄;花托近压扁,无托片。雌花花冠圆筒形或锥形,短于花柱,檐部2-3齿裂;花柱分枝细弱,丝状;两性花花冠管状,檐部稍扩大,顶端3-5短裂;花柱钻形,不分裂或2浅裂。雄蕊4-5个,花药基部矢状,有明显渐尖的尾部。瘦果近圆柱形,有5-10棱,无毛,被疣状突起。无冠毛或两性花有时具2-3个早落的刺毛状冠毛。

(2)球菊

球菊,拉丁名为Epaltes australis Less.,是被子植物门菊科的一种一年生草本植物。生于旱田中或旷野沙地上。广布于台湾、福建、广东及其南部沿海岛屿、广西及云南等省区。此外,印度、泰国、中南半岛、马来西亚至澳大利亚也有分布。它的全草可用于风寒感冒,疟疾,跌打损伤。

50.戴星草属

戴星草属(学名:Sphaeranthus)是菊科下的一个属,为一年生、粗壮草本植物。该属共有约40种,分布于亚洲、非洲及大洋洲的热带地区。中国有3种,产台湾至云南西南部。其中戴星草产于台湾、广东南部及沿海岛屿、广西、云南等地。

(1)形态特征

草本,有叉状分枝。叶互生,具齿,稀全缘,基部沿茎枝下延成翅状。头状花序小,密集成球状、卵状或团伞状的复头状花序,复头状花序单生和顶生;头状花序盘状,有异型小花,外围雌花少数或较多,结实,中央两性花极少或1个,结实或不结实。总苞狭窄;总苞片1-2层,外层顶端尖,内层顶端钝、浑圆或有小齿,通常干膜质。花托狭,无毛。雌花纤细,花冠管中部以下有时增厚或肿胀,檐部2-4齿裂;两性花管状、漏斗状或坛状,花冠管中部以下渐小或有时增厚而膨大,檐部4-5裂。雄蕊5个,花药顶端钝或稍尖,基部有尾。雌花花柱上端2裂,两性花花柱不分裂或丝状2裂。瘦果圆柱形,稍压扁,有棱,无冠毛。

(2)戴星草

戴星草(学名:Sphaeranthus africanus)为菊科戴星草属的植物。分布于台湾、广东、广西、云南等地。具有健胃,止痛,利尿之功效。常用于消化不良,胃痛,小便不利。

资讯

  • 药材资讯
  • 中药养生
首页 |苗药专区 |常见药材 |中药百科 |中药材种植 |药材基地 |新闻资讯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