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广南药材信息展示平台!
sitmap   |    RSS   |    网站地图
药材信息展示平台

中药基本知识重点

一、中药基本概念

1.中药

是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是以中国传统医药理论指导采集、炮制、制剂,说明作用机理,指导临床应用,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独特应用形式的药物。

2.草药

系指广泛流传于民间,在正规中医院应用不太普遍,为民间医生所习用,且加工炮制尚欠规范的部分中药。

3.中草药:

实则是指中药和草药的混称。

草药、中草药与中药、本草没有质的区别,为避免混淆,应统一于中药一词的概念中。

4.中药材

是指药用植物、动物、矿物的药用部分采收后经产地加工形成的原料药材。

作用:制成饮片,供调配中医处方煎服,或磨成细粉服用或调敷外用,供中药企业生产中药成方制剂或制药工业提取有效化学成分的原料药。

5.中药饮片

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根据辨证施治和调剂、制剂的需要,对中药材经净选,切片或进行特殊加工炮制后具有一定规格的制成品。最初,饮片是指取药材切片作煎汤饮用之义。

6.民族药

是指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所习用的药物,其药源与中药基本相同,如藏药、蒙药、维药、傣药、苗药、彝药等。

7.中成药:

是以中药材为原料,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按规定的处方和方法、加工制成一定的剂型,标明药物作用、适应症、剂量、服法,供医生、患者直接选用,符合药品法规定的药物。

二、中药的产地与采集与贮藏

中药的来源,除部分人工制品外,主要是天然的动物、植物和矿物。中药的产地、采收和贮存是否适宜是影响药材质量的重要因素,不合理的采收对野生动、植物来说,还会破坏药材资源,降低药材产量。

(一)产 地

1.道地药材:

是优质纯真药材的专用名词,它是指历史悠久、产地适宜、品种优良、产量宏丰、炮制考究、疗效突出、带有地域特点的药材。(是指某一特定产区出产的质量,疗效显著,历史悠久的药材。)

2.道地药材的确定:

与药材产地、品种、质量等多种因素有关,而临床疗效则是其关键因素。

3. 道地药材的分类

1)川药类 分布于四川、重庆

川贝、川芎、川乌、川木香、川牛膝、干姜、丹参、花椒、附子、郁金

2)广药类 分布于广东、广西、海南

广巴戟、广豆根、广陈皮、广藿香、广金钱草、穿心莲、石决明、益智仁等

3)云药类 分布于云南的道地药材

云三七、云木香、云茯苓、木蝴蝶、重楼

4)贵药类 分布于贵州

天麻、杜仲、吴茱萸、天冬、白及、石斛

5)怀药类 分布于河南

怀山药、怀牛膝、怀地黄、怀菊花、金银花、全蝎、何首乌

6)浙药类 分布于浙江

白术、白芍、麦冬、浙贝母、山茱萸

7)关药 分布于东北三省

人参、五味子、鹿茸、关黄柏、升麻、防风、桔梗、细辛

8)北药类 分布于河北、山东、山西

党参、黄芩、黄芪、甘草、北沙参、远志、阿胶、板蓝根、知母、西洋参

9)西药类 分布于陕西、甘肃、青海

大黄、当归、枸杞、牛黄、秦皮、银柴胡、藁本

10)南药类 分布于长江以南的湖南、湖北、江苏、安徽、江西、福建、台湾

牡丹皮、蕲蛇、蟾酥、土鳖虫、大青叶、天花粉

11)蒙药类 分布于内蒙

甘草、冬葵果、赤芍、苦杏仁、郁李仁、锁阳、黄芪、麻黄

12)维药类 分布于新疆

伊贝母、阿魏、罗布麻叶、雪莲、紫草、锁阳

13)藏药类 分布于西藏

手掌参、甘松、胡黄连、藏茴香、雪莲花、红景天、冬虫夏草、麝香

(二)采 集

1.植物类药材的采收

(1)全草类:多数在植物充分生长、枝叶茂盛的花前或刚开花时采收。

如荆芥、益母草、紫苏等--割取植物地上部分;车前草、蒲公英、紫花地丁等--带根全草入药,需连根拔起全株;夜交藤、忍冬藤等--茎叶同时入药的藤本植物,应在生长旺盛时割取;夏枯草、薄荷等――须用带叶花梢的更需适时采收。

(2)叶类:

通常在花蕾将放或正在盛开的时候进行。此时正当植物生长茂盛的阶段,性味完壮,药力雄厚,最适于采收,如大青叶、荷叶、枇杷叶等。有些特定的品种,如霜桑叶,须在深秋初冬经霜后采集。

(3)花类:

一般在花正开放时进行,由于花多次第开放,所以要分次采摘,采摘时间很重要。若采收过迟,则易致花瓣脱落或变色,气味散失,影响质量,如菊花、旋覆花。有些花要求在含苞欲放时采摘花蕾,如金银花、槐花、辛夷;红花则宜于花冠由黄色变橙红色时采集。

(4)果实和种子类:

多数果实类药材,当于果实成熟后或将成熟时采收,如瓜蒌、枸杞、马兜铃。少数品种有特殊要求,应当采用未成熟的幼嫩果实,如乌梅、青皮、枳实等。以种子入药的:①如同一果序的果实成熟期相近,可割取整个果序,悬挂在干燥通风处,以待果实全部成熟后进行脱粒;②若同一果序的果实次第成熟,则应分次摘取成熟果实;③有些干果成熟后很快脱落,或果壳裂开,种子散失,如茴香、白豆蔻、牵牛子等,更好在开始成熟时采取;④容易变质的浆果,如枸杞、女贞子,在略熟时于清晨或傍晚采收为好。

(5)根和根茎类:

古人经验以阴历二、八月为佳。也有少数例外的,如半夏、延胡索等则以夏季采收为宜。

(6)树皮和根皮类:

通常在清明至夏至间(即春、夏时节)剥取树皮。此时植物生长旺盛,不仅质量较佳,而且树木枝干内浆汁丰富,形成层细胞分裂迅速,树皮易于剥离。木本植物生长周期长,应尽量避免伐树取皮或环剥树皮等简单方法,以保护药源。至于根皮,则与根和根茎相似,应于秋后苗枯,或早春萌发前采集。

2.动物类药物的采收

动物类药材因品种不同,采收各异。其具体时间,以保证药效及容易获得为原则。如桑螵蛸、蜂巢应在秋季卵鞘、蜂巢形成后采集,并用开水煮烫以杀死虫卵,以免来年开春孵化成虫;鹿茸应在清明后45~60天截取,过时则角化;驴皮应在冬至后剥取,其皮厚质佳;小昆虫等,应于数量较多的活动期捕获,如斑蝥于夏秋季清晨露水未干时捕捉。

3.矿物类药物的采收

矿物类药材大多可随时采收。

(三)中药的贮藏

1.中药材及饮片商品贮存中常见的变质现象

(1)虫蛀 被仓虫蛀蚀的现象

易被虫蛀的中药有白芷、北沙参、党参、前胡、大黄、川芎、婆罗子等

(2)发霉 药品受潮后,在表面或内部有霉菌生长引起的霉败现象

易发霉的药品有马齿苋、车前草、陈皮、川牛膝、独活、紫菀等

(3)泛油 又称走油 指药品受潮或受热变软或黏结而呈现油状物质外溢的现象。

易泛油的中药有丁香、当归、桃仁、杏仁、柏子仁、牛膝、天冬、麦冬、熟地黄、黄精等。

(4)变色 指药品固有色泽的改变

易变色的中药有白芷、山药、泽泻、天花粉、黄芪、黄柏、红花、菊花、金银花、腊梅。

(5)气味散失

易气味散失的中药有肉桂、沉香、砂仁、豆蔻等

(6)风化潮解 结晶性药品因受风吹、潮湿空气或高温影响,逐渐失去结晶水而成粉末的现象称风化,逐渐溶解成液体或表面潮湿的现象称为潮解。

易风化的中药有胆矾、芒硝、硼砂等。易潮解的有芒硝、盐附子、盐苁蓉

(7)腐烂

最易腐烂的中药有鲜生地、鲜生姜、鲜石斛、鲜芦根

(8)粘结融化 指胶类或树脂类药材,因受高温或高或者高湿影响,而发生粘连结块或融化变质现象。

最易粘连结融化的中药有乳香、没药、芦荟、阿魏、鹿角胶、龟甲胶等。

2.引起中药商品变质的主要原因

(1)温度 外界气温对中药商品内在成分和外观形态影响很大。如柏子仁在30度左右易泛油,一般中药商品在气温15-40度易生虫发霉。所以控制仓储地温度或进行低温保存是较好的养护方法。

(2)湿度 一般库房内相对湿度控制在70%左右,药品不易变质。

(3)空气 氧气和臭氧是一种强氧化剂,会加速中药中某些化学成分的氧化、还原、缩合、聚合等理化反应。降氧和真空贮存是保管养护的科学方法

(4)日光

会引起药品泛油、变色等变质现象,避光保存是药品养护的传统方法之一

(5)虫、霉的污染

3.中药材及饮片商品贮藏养护方法

(1)清洁养护法

打扫、清洁、消毒

(2)物理养护法 中药饮片商品的含水量(安全水分)应控制在7%-13%,温度控制在25度以下,相对湿度控制在70%左右。

干燥法(包括日晒、烘烤、热蒸、红外线及微波干燥法等)、吸潮法(常用的吸潮剂有生石灰、木炭、无水氧化钙、碳酸钙和硅胶等)、低温法(包括冰箱、冰柜、冷藏柜、冷库)和真空法。

(3)对抗养护法

利用中药商品之间特殊的对抗特性来养护药品。

常用的对抗及有花椒、荜澄茄、白酒、医用酒精等。

比如,取鹿茸装入盒子里,盒子底铺一层花椒,封好盖存放。这样保管的鹿茸不会生虫,不变颜色。如一定量的白酒或医用酒精与枸杞、大枣等同贮,可防止枸杞、大枣变色、生虫。

(4)气调养护法

利用一定的设备,在密封的条件下,降低贮存环境空气中氧的浓度,增加惰性气体(二氧化碳、氮气等)的浓度。

(5)化学养护法

常用的杀虫剂有氯化苦、磷化铝等。

(6)双低养护法

化学养护与气调养护法结合。

(7)生物养护法

三、中药的炮制

炮制:古代称为炮炙、修治、修事等。是指药物在应用或制成各种剂型以前,根据医疗、调制、制剂的需要,而进行必要的加工处理过程。包括对原药材进行一般修治整理和部分药材的特殊处理。

(一) 炮制的目的

1.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

附子、川乌、草乌、半夏、天南星等生用内服易于中毒,炮制后能降低其毒性。巴豆泻下作用剧烈,宜压油取霜用。

2、增强药物功能,提高临床疗效

(1)添加辅料的目的:

主要用于增强药物的作用,提高临床疗效,对于液体辅料尤其如此。蜜炙百部、紫菀-能增强润肺止咳作用;酒炒川芎、当归-能增强温经活血作用;醋炒玄胡、香附-能增强止痛作用; 姜汁炙川连、竹茹-能增强止呕作用; 牛胆汁制南星-能增强熄风止痉作用。

(2)不加辅料的其他炮制方法,也能增强药物的作用。 如明矾煅为枯矾,可增强燥湿、收敛作用;槐花炒制,能增强止血作用。

3.改变药物的性能,扩大应用范围

生地黄-甘苦寒之品,长于清热凉血;熟地黄-其性微温,而以补血见长;生姜煨熟-减其发散力,增强温中之效;生何首乌-补益力弱,泻下通便;制何首乌-失去泻下作用而专补肝肾等。

4.干燥药材或改变药物的某些性状利于贮藏

药材经晒干、阴干、烘干、炒制等炮制加热处理,使之干燥,并使所含酶类失去活性,防止霉变,便于保存,久不变质。

5.纯净药材,保证药材质量和用量准确

6.矫味、矫臭,便于服用

(二) 炮制的方法

1.修治

包括纯净、粉碎、切制药材三道工序,为进一步的加工贮存、调剂和临床用药做好准备。

2.水制

用水或其它液体辅料处理药物的方法。

目的:主要是清洁药材,软化药材以便于切制和调整药性。

3.火制

用火加热处理药物的方法。

本法是使用最为广泛的炮制方法,常用的火制法有炒、炙、煅、煨、烘焙等。

4.水火共制

这类炮制方法是既要用水又要用火,有些药物还必须加入其他辅料进行炮制。

常见的水火共制包括蒸、煮、潬、淬等。

5.其他制法

(1)制霜 (2)发酵 (3)发芽 (4)精制(5)药拌

四、 中药的性能

中药的性能是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中药的性能又称药性。药性理论是中药理论的核心,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等。

1.四气的含义

四气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它反映药物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倾向(性质),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重要概念之一。四气中温热与寒凉属于两类不同的性质。温热属阳,寒凉属阴。温次于热,凉次于寒,即在共同性质中又有程度上的差异。此外,还有一类平性药,它是指寒热偏性不明显,实际上也有偏温偏凉的不同,称其性平是相对而言的。

2.五味的含义

是指辛甘酸苦咸五种最基本的药味。此外还有淡味、涩味。由于长期以来将涩附于酸,淡附于甘,以合五行配属关系,故习称五味。

① 辛:能散、能行、(能润), 有发散、行气行血、润养作用。发散--外感表证(薄荷);

行气--气滞证(橘皮);活血--血瘀证(川芎);润养--润肺(款冬花)、滋肾(菟丝子)

开窍--闭证,湿浊证(麝香)。

② 甘:能补、能和、能缓, 有补益、和中和药、缓急作用。补益--虚证(人参); 调和药性--用在复方中(甘草);缓和毒性--配有毒药物(大枣);缓急止痛--拘急疼痛证(芍药)。

③ 酸:能收、能涩, 有收敛固涩作用。 收敛固涩--滑脱不禁证(五味子)

生津止渴--津伤口渴(乌梅)。(附:涩能收敛固涩,与酸味相似)

④ 苦:能泄、能燥、能坚,泄--有清泄,降泄,通泄,燥湿,坚阴作用。清泄火热--火热证(栀子); 降泄气逆--气逆证(杏仁); 通泄大便--便秘证(大黄); 燥湿--寒湿证(苍术); --湿热证(黄连);泻火坚阴--阴虚火旺证(黄柏)

⑤ 咸:能软、能下,有软坚和泻下作用。 软坚散结--瘰疬,瘿瘤(海藻);泻下通便-便秘证(芒硝)。另咸味尚有引药入肾和补肾作用;催吐作用,如盐汤探吐。

⑥ 淡:能渗、能利, 有渗湿利水作用。淡渗利水--水肿、小便不利(茯苓)

3.升降浮沉的含义

升降浮沉反映药物作用的趋向性,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概念之一。

升--上升提举(向上)降--下达降逆(向下) 浮--向外发散(向外)沉--收敛固藏(向内)

4.归经的含义

归--是药物作用部位的归属;经--是人体脏腑经络的概称。归经--就是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即某药主要对某一经(脏腑及其经络)或某几经发生明显的作用,而对其它经则作用较小,甚至没有作用。

5.毒性的含义

毒性是指药物对机体的损害性。毒性反应与副作用不同,它对人体的危害性较大,甚至可危及生命。为了确保用药安全,必须认识中药的毒性,了解毒性反应产生的原因,掌握中药中毒的解救方法和预防措施。

五、中药的配伍

配伍是根据患者的病情需要和药物的药性特点,按照一定的组合原则,有目的、有选择地将两种以上药物配合应用。古人把单味药的应用同药与药之间的配伍关系称之为药物的“七情”,包括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七个方面。

(1)单行:是指用单味药治疗病情单一的疾病。

特点:针对性强,简便易行,主要适用于病情单纯或疾病轻浅者。如清金散(黄芩),独参汤。

(2)相须:即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药物的疗效。如:麻黄、桂枝同用,能明显增强发汗解表作用;金银花与连翘配合,可以显著增强清热解毒功效等等。

(3)相使:是指性能功效虽不相同,但有某些共性的药物配合应用,以一药为主,一药为辅,辅药能提高主药的疗效。如麻黄与杏仁配伍,麻黄宣肺平喘,杏仁止咳平喘,两药相合可以提高麻黄宣肺平喘功效。

(4)相畏: 即两药合用,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所抑制。 如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能被生姜减轻或消除,所以说生半夏和生南星畏生姜。

(5)相杀: 即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如生姜能减轻或消除生半夏和南星的毒副作用,所以说生姜杀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

(6)相恶:即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如人参恶莱菔子,因莱菔子能削弱人参的补气作用。

(7)相反:即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或增强药物的毒副作用。 如“十八反”、“十九畏”中的若干药物(见用药禁忌)。

六、中药的用药禁忌

为确保药物疗效、安全用药、避免毒副作用的产生,必须注意用药禁忌。中药的用药禁忌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配伍禁忌,证候禁忌,妊娠禁忌,服药时的饮食禁忌。

(一)配伍禁忌

1.配伍禁忌的含义

是指某些药物配伍使用,会产生或增强药物的毒副作用,或降低和破坏药物的疗效,因而临床应当避免配伍使用。

2.配伍禁忌的主要内容

目前医药界共同认可的配伍禁忌,有“十八反”和“十九畏”。

(1)十八反:

〖歌诀〗: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

即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及,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细辛、芍药。

(2)十九畏:

硫磺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

(二)证候禁忌

由于药物的药性不同,其作用各有专长和有一定的适应范围,因此临床用药也就有所禁忌,称为“证候禁忌”。一般药物都有证候禁忌,其内容详见每味药物之下的“使用注意”。

(三)妊娠用药禁忌

1.妊娠禁忌药的含义

妊娠禁忌药专指妇女妊娠期,除中断妊娠、引产外,禁忌使用的药物。这些药物主要具有损害胎元以致堕胎的副作用,故应作为妊娠禁忌的药物。

2.妊娠禁忌药的分类

古代对妊娠禁忌药主要提禁用与忌用,极少提慎用。近代则多根据临床实际,将妊娠禁忌药分为慎用与禁用两大类。

(1)慎用药 

主要包括活血祛瘀药、行气药、攻下药及温里药中的部分药。

┌活血祛瘀:如红花、桃仁等;

├行气破滞:如青皮、枳实等;

慎用药├攻下积滞:如大黄、芒硝等;

├大辛大热:如乌头、附子等;

└滑利通泄:如木通、薏仁等。

(2)禁用药 

大多系剧毒药,或药性作用峻猛之品,及堕胎作用较强的药。

┌毒性强烈:如斑蝥、巴豆等;

├药性猛烈:如芫花、甘遂、大戟等;

禁用药┝

├破血逐瘀:如三棱、水蛭、虻虫等;

└芳香走窜:如麝香等。

3.妊娠禁忌药的使用原则

(1)总的说来,对于妊娠禁忌药,凡禁用的药物不能使用,慎用的药物可根据病情需要酌情使用。

(2)如孕妇患病非用不可,则应注意辨证准确,掌握好剂量与疗程,并通过恰当的炮制和配伍,尽量减轻药物对妊娠的危害,做到用药有效而安全。

(四)服药饮食禁忌

服药饮食禁忌是指服药期间对某些食物的禁忌,又简称食忌,忌口。包括病证食忌、服药食忌两方面。

1.病证食忌

病证食忌是指治疗疾病时,应根据病情的性质忌食某些食物,以利于疾病早日痊愈。

一般而言应忌食生冷、辛热、油腻、腥膻、有刺激性的食物。此外,根据病情的不同,饮食禁忌也有区别。

热性病应忌食辛辣、油腻、煎炸类食物;

胸痹患者应忌食肥肉、脂肪、动物内脏及烟、酒;

肝阳上亢,头晕目眩、烦躁易怒等应忌食胡椒、辣椒、大蒜、白酒等辛热助阳之品;

脾胃虚弱应忌食油炸粘腻、不易消化食物;

疮疡、皮肤病患者,应忌食鱼、虾、蟹等腥膻发物及辛辣刺激性食品等等。

2.服药食忌

服药食忌是指服某些药时,不可同时吃某些食物,以免降低疗效,甚或发生毒性反应。古代文献记载,甘草、黄连、桔梗、乌梅忌猪肉;鳖甲忌苋菜;常山忌葱;地黄、何首乌忌葱、蒜、萝卜等等,指出服用某些药物时不可同食某些食物。

七、中药的剂量与用法

(一)剂量

1.剂量的含义 剂量是指药物的用量。 一般是指每味药的成人一日量(即干燥后的生药,在汤剂中的用量)。中药常用剂量5-10g,部分药用量较大15-30g,鲜品30-60g;

2.确定剂量大小的依据

临床上主要依据所用药物的性质、临床运用的需要以及病人的具体情况来确定中药的具体用量。另外,还应考虑到季节、气候及居处的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因素,做到“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二)用法

用法,指中药的应用方法,内容十分广泛。主要介绍中药汤剂的煎煮方法和不同剂型的服药方法。

1.汤剂的煎煮方法

(1)煎药器具

更好用陶瓷器皿中的砂锅、砂罐。其次可用白色搪瓷器皿或不锈钢锅。忌用铁、铜、铝等金属器具。因金属元素容易与药液中的中药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可能使疗效降低,甚至产生毒副作用。

(2)煎药用水

煎药用水必须无异味、洁净澄清,含矿物质及杂质少。一般来说,凡人们在生活上可作饮用的水都可用来煎煮中药。

(3)加水量

一般用水量为将饮片适当加压后,液面淹没过饮片约2厘米为宜。第二煎加水量为煎的1/3~1/2。

(4)煎前浸泡

多数药物用冷水浸泡,一般药物可浸泡20~30分钟;以种子、果实为主的药可浸泡1小时。

(5)煎煮火候及时间

一般药:宜先武火后文火。解表药及其它芳香性药物:一般用武火煎煮,迅速煮沸,然后煎3~5分钟左右即可。有效成分不易煎出的矿物类、骨角类、贝壳类、甲壳类药及补益药:一般宜文火久煎。

(6)榨渣取汁

汤剂煎好后应榨渣取汁。

(7)煎煮次数

一般来说,一剂药可煎三次,最少应煎两次。

(8)入药方法(特殊煎法)

一般药物可以同时入煎,但部分药物因其性质、性能及临床用途不同,所需煎煮时间不同。

1)先煎:①金石、矿物、介壳类药物:应打碎先煎。因其有效成分不易煎出,如磁石、龙骨、牡蛎等。②某些有毒药:经久煎可降低或消除毒烈之性,也宜先煎。如乌头、附子等。

2)后下:①气味芳香药物:高温久煎可使其挥发油散失而降低药效,入药宜后下,如薄荷、砂仁等。②有些药物经高温煎煮,有效成分易被破坏而使药效降低者,如钩藤。

3)包煎:(用纱布包裹入煎剂)①药材质地过轻者,煎煮时易飘浮在药液面上,或成糊状,不便于煎煮及服用:如蒲黄、海金沙等。②药材较细,又含淀粉、粘液质较多的药,煎煮时容易粘锅、糊化者:如车前子。③药材有毛,对咽喉有刺激性者:如辛夷、旋覆花等。

4)单煎(另炖):某些贵重药物,为避免煎出的有效成分被其他药渣吸附,造成浪费,宜单独煎煮。如人参、西洋参等。

5)烊化(溶化):胶类药物,容易粘附于其它药渣及锅底,既浪费药材,又容易熬焦,宜另行烊化。如阿胶、鹿角胶等。

6)泡服(焗服):有效成分易溶于水或久煎容易破坏药效的药物,可用少量开水或复方中的其他药物滚烫的煎出液趁热浸泡,加盖焖润,半小时后去渣服用。如藏红花、番泻叶、胖大海等。

7)冲服:①某些贵重药,常研细末或制成散剂,直接冲服。如麝香、牛黄等②入水即化的药及汁液性药,宜用煎好的其它药液或开水冲服。如芒硝、竹沥等。

2.服药方法

口服--是临床使用中药的主要给药途径。

口服给药的效果,除受到剂型等因素的影响外,还与服药的时间、服药的多少及服药的冷热等服药方法有关。

(1)服药时间:适时服药也是合理用药的一个重要方面,古代医家对此甚为重视。

1)清晨:清晨空腹时,因胃及十二指肠内均无食物,所服药物可避免与食物混合,能迅速入肠中,充分发挥药效。峻下逐水药晨起空腹时服药,不仅有利于药物迅速入肠发挥作用,且可避免晚间频频起床影响睡眠。

2)饭前:饭前服用,胃中空虚,有利于药物的消化吸收,故多数药都宜饭前服用。如驱虫药、攻下药、补益药及其它治疗胃肠道疾病的药物均宜饭前服用。

3)饭后:饭后,胃中存有较多食物,药物与食物混合,可减轻其对胃肠的刺激,故对胃肠道有刺激性的药宜饭后服。消食药亦宜饭后及时服用,以利充分发挥药效。

一般药物,无论饭前或饭后服,服药与进食都应间隔1小时左右,以免影响药物与食物的消化吸收与药效的发挥。

4)特定时间:安神药:宜睡前30分钟至1小时服药;缓下药:宜睡前服,以便翌日清晨排

便;截疟药:应在疟疾发作前两小时服药;急性病:不拘时服。

(2)服药多少:

一般疾病,多每日一剂,分二服或三服。病情急重者,可每隔四小时左右服药一次,昼夜不停,使药力持续,利于顿挫病势。应用发汗药、泻下药时,如药力较强,服药应适可而止。

呕吐病人服药宜小量频服。

资讯

  • 药材资讯
  • 中药养生
首页 |苗药专区 |常见药材 |中药百科 |中药材种植 |药材基地 |新闻资讯 |在线咨询